清华教授跨界“养海虾”,成了!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段云岭是一名结构工程和水处理方面的专家。2018年,临近退休的他扎根宁夏银川贺兰县六年,研发出了利用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从辛苦养了3个月最后只捞一盘虾”到实现对虾亩产1500公斤,这位跨界养虾的清华教授是如何做到的?6年时间,段云岭和他的团队都经历了什么?
水利系教授临近退休结缘养虾几年前,为丰富当地水产养殖品类,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养殖户引进了鲜嫩可口的南美白对虾饲养。然而,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低、尾水处理难、设备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使养殖户频频犯难,心生退意。于是,2018年,当地政府联系到在水处理方面经验丰富的段云岭。
只是简单的水处理对段云岭来说并不难,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系列程序下来,养殖户们的养虾所得还不够水处理的费用。
经过走访调研,段云岭发现,传统池塘养殖的方法,由于没有大量活水引入、养殖密度大、大量投喂饲料,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水体腐坏,不仅虾的成活率低,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于是,他建议换成小型设施养殖,水体循环利用。
相比传统的露天水塘养殖,设施养虾优点是用水量少,温度可调控,一年四季都可以投产。2018年底,当地企业也曾进行过尝试,但是虾在育苗期就全军覆没。这也让段云岭下定决心留下来,攻克内陆海虾养殖难题。
“清华的学科交叉涉及领域很多,但还没有水产养殖方面的。”段云岭开始从头学习有关南美白对虾的知识,他带领课题组踏入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当地建立了清华大学设施水产养殖综合试验平台。
发现影响水质关键因素
他为虾打造“朋友圈”
2019年,经过3个月的辛勤养殖,原本预计能产出50多公斤的鲜虾,却只捞出了一盘。“第一次就失控了,在沉闷的氛围中,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段云岭回忆。
他认为问题出在了养殖用的“水”上。与海洋等自然生长环境一样,在循环水养殖中,虾也需要一个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其他有机物混合组成的“朋友圈”,它不仅可以消灭虾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为虾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能够调节水中氨氮、氧的含量,净化水体。
课题团队经过科技攻关,终于发现了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复合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是应用广泛的水产养殖技术,能为虾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调节水中碳、氮含量,净化水体。同时,他们将污水处理的传统工具硝化菌与养殖池内多类微生物“嫁接”,进一步消灭虾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最终成功为南美白对虾打造了一个“朋友圈”。从2019年只捞出3公斤虾,每只约重37克,到2024年亩产近1500公斤,每只约重64克,6年的光阴,段云岭带领团队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西北村庄探索出了一条循环水养殖的新路径,既保护了宝贵的环境资源,又让当地养虾农户增加了收入。
“干什么事,第一不能怕
第二要动手”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段云岭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修理厂的钳工。他回忆,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到乡镇修理厂工作,当时的师傅教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动手。”
段云岭说,“那个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干什么事,第一不能怕,第二要动手。”这句话也贯穿了他此后的科研之路。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I0MDU3NDYwMQ==&mid=2657764187&idx=1&sn=6e8585b42bace971f5a600597c516267&chksm=7b1940aaa3fb2b4a7b6cfc4988ce773e91e349a7bf6018c368da2c6df0d1ac0a04587d9b9e4e&scene=126&sessionid=1742884523&key=daf9bdc5abc4e8d0a40d66549700d64067cc07019a66495e9e3cbc51484bec5c5f00223a4c1e1b8ebe735aeeae8946667a1dfb4f4edc4d9fd03b1314d3955e23368b1fccdf911ee94cc9e545c2ebbc373710b75b533dfbdfe3dac7107c6d8239abfda33834a8add809b9f060bd8f2cb7c94e2cae4bc7b2acb77404650d4b674d&ascene=0&uin=Mjk4NTAxNTQxNw%3D%3D&devicetype=Windows+10+x64&version=63090c33&lang=zh_CN&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46XDA3wvYRFBq0lBNsyTaBLmAQIE97dBBAEAAAAAAFQPDkeIpiM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Gy%2FMnpUl8Yr183vXNRXO780bMsIq%2FEBAkZ7yJqJclgIFPg%2BLTxvDGkGDHKTH1tQQmtUY5CZ7cwlbEOHBFCaOwzUlZ9JuMQbs0ZYbJ7bPiIpC9cx3Mpi9BHBMvnnMpKRoG75Aj3LwFroij7PcvXnXWaYh%2BWV96g1SC9ncNuzik52%2BTrPz1vmrvZSjFKJqIFdC3G3s91wYAQmK3ZcUGPnoh2qp%2FX8xo3oxQm3ovUNVNfZQ10vCAZ5dPs%2F0Kk%2BtfpQG&acctmode=0&pass_ticket=PsROZiYxNjBaglRulgXkgr6Y6okyZQEq8w5iUhvp%2BdyUSXKmBw6NXnUuz7SUu6%2Fu&wx_header=1&fasttmpl_type=0&fasttmpl_fullversion=7659554-zh_CN-zip&fasttmpl_flag=1
1994年,段云岭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参与过三峡工程、天津供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在临近退休时,他与养虾结缘,扎根宁夏乡村。
在实现对虾亩产1500公斤后,段云岭没有停下步伐。去年,他与团队研制出首套“陆基海水养殖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根据水中各项细菌、藻类和其他有机物数值的变化提示养殖户进行相关维护,实现对南美白对虾智能化、自动化养殖。
在他的规划中,工厂有4至6层立体养殖池、5条生产线,每周都能养出成虾,摒弃人工干预,完全自动化运作,且这套系统易于推广至更多地区,实现真正的绿色循环经济。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HhoEMZZMsiaTZxQ5WaVDyESA18tc2ycuzuw87sHicpeY6sccZicT81BicZhPYnRf4gjshg0dkGaIqugkicdS1tiapql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段云岭希望能有更多科研人才加入养虾的队伍中,“科学研究最终要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收入,这是不管哪个层次的科研最终的落脚点,所以我希望更多的老师能过来。”
页:
[1]